治疗便秘的方法

2016-01-02  3459  来源:网络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治疗便秘的方法

  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黄、番泻叶、果导片、肠清茶等治疗无效。现无便意,大便3~4日1行,干如羊屎,靠灌肠通便,胃腹胀硬,触诊似有硬块,口干欲饮,有痰,色黄,恶热无汗,苦夏,遇热易头痛头晕,右手有肿胀感,坐骨神经痛,纳可,眠多梦,四逆,上次月经持续17~18天,小便调,舌暗淡,苔白根腻,脉细。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兼血瘀血虚。辨方证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处方:柴胡12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芩10,天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茯苓12克,生白术30克,泽泻18克。7剂,水煎服。

  6月16日二诊:上方服26剂,现大便1~2日一行,鼻干,头痛,头晕,心悸,口干,口渴,吃大蒜胃刺痛,手指略肿胀,坐骨神经痛减,四逆已,小便调,苔白腻,脉细弦。上方加狗脊15克,以增强壮、通便之功。7剂,水煎服。

  共服药30余剂而收功。

  按:治疗便秘须分清寒热虚实,否则不但无效,反而加重。患者口干欲饮,恶热,遇热易头痛、头晕,此为水饮化热;便干,胃腹胀硬,坐骨神经痛,四逆,为胃虚寒;头痛头晕,眠多梦,为热上壅和水饮上逆所致;有痰,右手有肿胀感,苔白根腻,为水盛;带经时间长,为血瘀水盛,舌暗淡脉细为血虚之应。此证为胃虚寒水饮代谢异常,致肠道失去津液濡养和滋润,则津液枯燥,无水行舟,加之濡养不利,肠蠕动减慢,故便秘。据《伤寒论》147条和148条,辨六经为上热下寒的厥阴和太阴病兼血瘀血虚。治疗当清上热温下寒,祛瘀和血,利饮。《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如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岁沉今,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经方大师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对这两个条文有独到的见解:一是认为148条是解释147条。二是认为147条之“微结”,即是148条的“阳微结”,就是津液虚而致大便硬。三是认为148条中的“可与小柴胡”,应为“可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冯世纶教授还明确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上热下寒、半表半里之阴证,为六经之厥阴病;小柴胡为上热下寒、半表半里之阳证,为六经之少阳病。前者下寒重,上热轻;后者上热重,下寒轻。

  综合两个条文来认识柴胡桂枝干姜汤,其适应证为:有上热(头汗出,口渴,心烦),有下寒(微恶寒,手足冷,心下痞,口不欲食),有津液虚(小便不利,大便硬,脉细),有半表半里的特殊热型(寒热往来)。胡希恕和冯世纶临证常将之与当归芍药散合方,依此笔者临床适证用之甚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