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肱骨外上髁炎采用围针配合温针和电针

2016-01-02  3307  来源:网络 

  此中年患者因提重物手部用力不当而出现右肘部外侧缘疼痛,又因受寒而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此为“风寒阻络”之“肘劳”,治以扬刺法为基础,采用围针配合温针和电针,古今并用,以达温经散寒、舒筋通络的目的,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郭剑华系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医院筋伤病区主任,重庆市名中医,擅长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偏、截瘫等病症,疗效显著。现介绍其治疗肘部伤筋经验。

  姜某,女,53岁,退休工人,重庆江北区人。2013年3月6日初诊。

  患者因“右肘部外侧缘疼痛半月”前来就诊。主诉因提重物手部用力不当而出现右肘部外侧缘疼痛,近日又因受寒而致疼痛加重,作前臂旋转和端物动作时疼痛尤为明显。查体:右肘部未见明显肿胀,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前臂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X线片检查示:右肘部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诊断:肘劳(风寒阻络型);西医诊断:右肱骨外上髁炎。

  郭剑华治以温经散寒、舒筋通络,采用围针法,首先取右肘部阿是穴(即右肘部压痛点)为主穴,用30号1.5寸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在常规消毒后,采用快速捻转进针法,进针后先将针做小幅度的捻转,然后松手,拇、食指张开,一捻一放,反复多次,使患者有酸胀感后在针柄上套上一段约1厘米长的艾条,并在针体和皮肤之间放置具有隔热效果而又不易燃烧的锡箔纸片,然后点燃施灸,每次灸2~4柱;同时在以阿是穴(即右肘部压痛点)为中心的前后左右旁开约1寸各取一穴,共四穴,斜刺进针后,使针尖朝向中心,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刺激,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患者经以上方法治疗7次后右肘部外侧缘疼痛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嘱其右上肢勿用重力,勿手提重物。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症,俗称网球肘,临床以肘外侧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做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检查肱骨外上髁部多不红肿,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肘劳”、“伤筋”等范畴,气血亏虚、血不荣筋为本病内因;而肘部外伤或劳损、或外感风寒为本病外因。

  围针法源于《内经》十二刺的扬刺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由此可见扬刺法主要用于寒气阻滞经络面积广而浅的疾病。本案患者因提重物时用力不当而发病,又因受寒而加重,虽其疼痛面积小,但病程短,病位浅,实为“寒气阻滞经络”之证,郭剑华师古不泥、传承创新,以扬刺法为基础,采用围针配合温针和电针,古今并用,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

  一方面温针灸阿是穴,可以充分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在刺激穴位、调激经气的同时,还可使热力透达病变深部,达到温经散寒、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目的,且灸疗产生的温热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对软组织起活血通络、松解粘连,减少水肿渗出,促进组织和神经水肿及无菌性炎症物质的消散吸收,消除对神经的不良刺激,使疼痛减轻或消失;另一方面电针疏密波刺激周围四穴,可以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缓解对神经束的卡压,从而达到活血消炎止痛的目的。诸法合用,综合施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