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 经行腹痛(实证型)

2016-01-02  3270  来源:《女性养生》 

实证气滞者,常见于月经将来潮时,小腹阵痛,痛引至腰、胆、背部,乳房亦有胀痛,并性躁易怒。实证血瘀者,多见于月经初潮时,小腹疼痛,痛则拒按,经色暗紫,经质瘀块。实证寒凝者,乃见经血黯黑,经质有块,经行不畅,小腹寒痛喜按,遇热则痛减。实证热结者,乃见经色深红,经质稠厚,经量不匀,小腹灼热隐痛,口干舌燥,焦躁不安。

“痛经”,乃女性常见病症,治宜因人、因症、因病、因时而立方。辨其证方论其治,此方治则。

1、食治

按:实证痛经之治,宜于“月信”来潮之前,或“月信”来潮初期,以食治之。

食方:乌骨鸭一只,麻仁五钱,砂仁二钱。

方义:麻仁,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本草纲目》云:“利女人经脉”。《神农本草经》云:“补中益气”。乌骨鸭:性温、味甘,入脾、胃、肺、肾经。《本草纲目》云:“入肺、胃、肾、大小肠、膀胱经。”《本草纲目》云:“理元气,通滞气”。《药性论》云:“主冷气腹痛。”

功用:麻仁,活血润燥。乌骨鸭,入血分而益血,亦滋阴补虚。砂仁,有行气、通经、破滞之效。三味合而食之,可调经脉而解痛。

食法:将乌骨鸭去毛,洗净(保留鸭肝、鸭肫、鸭心),同麻仁、砂仁共入砂锅内,加水文火燉食之。

注:

1、加入菊花三朵,冰糖少许。

2、烹饪时,加黄酒适量、红糖适量、鲜姜三片。

2、点穴

穴位:气穴、三阴穴。

治则:气穴,乃肾经、冲脉之会。肾为癸水之脏,右肾曰命门,女子以系胞。点气穴,滋肾水,以养“胞宫”。三阴交,乃脾经、肾经、肝经之会。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点三阴交穴,益脾而利统摄血行;滋肾而强“胞脉”;平肝而益裹血,点之得宜,和经而益“月信”。

点法:双手无名指、小指屈曲,指腹置于内劳宫部位,拇指屈曲,指腹置于无名指、小指指甲之上。食指屈曲,指腹置于中指本节之上,中指伸直。以鼻徐徐吸气,右手中指腹点于气穴,左手中指腹点于右侧三阴交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自然收功,反复做三至六次。

功用:益阴脉而养血分,和“胞脉”而益行经。

3、内养功

功法:亥时(夜晚二十一至二十三时)。正坐位,目微闭。双手掌心按抚于“鹤顶”部位。意念存守于曲骨穴,以鼻徐徐吸气,意念引导吸气上提至阴交穴,闭气,以口缓缓呼气,意念引导呼气下降至曲骨穴,自然收功。反复七次为宜。

功理:曲骨穴乃肝经、任脉之会;中极穴,乃膀胱经之募,脾经、肾经、肝经、任脉之会;关元穴,乃小肠经之募,脾经、肾经、肝经、任脉之会;石门,乃三焦经之募穴;气海,乃生发元气之海;阴交,乃任脉、肾经、冲脉之会。运元气,而贯通冲、任二脉,以滋“胞宫”;调元气而和脾、肾、肝经,以益“胞脉”。习之得宜,可益“月信”之潮汐。

功用:滋阴血,养血脉,益“胞宫”和“胞脉”。

来源:《女性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