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经验

2016-01-02  4733  来源:网络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30~40岁妇女, 妊娠期可缓解,绝经后可萎缩退化吸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但较为难治。主要症状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及不孕,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医学在本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效果较显著,具有独到之处。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痛经、癥瘕、月经不调及不孕症等疾病范畴。内膜异位症病灶是由于周期性出血蓄积于局部,而成瘀血。瘀血凝滞,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故痛经;瘀久则积为癥瘕,形成结节肿块;阻滞胞宫胞络而致不孕;瘀血内停新血不得归经而致月经失调;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故经行发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机是血瘀,根据其致瘀的病因病机不同可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互结。临床时应根据全身症状及舌脉综合辨其寒热虚实。按照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几个病例供同道参考。

  病案1

  患者女,35岁,已婚,孕2,产1,人流1,既往月经3~5/28~30天,色量可,无其他伴随症状。3年前因情志刺激出现经行腹痛,呈渐进性加剧,量多,有血块,色紫黯,伴乳房胀痛,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数。妇科B超示: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3cm×2cm×2cm)。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中医诊断:痛经、癥瘕 。证属气滞血瘀型。

  该患者因情志不舒,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经血瘀滞,阻滞冲任,结于胞宫而发病。拟予疏肝止痛,祛瘀散结。方用疏肝止痛汤。

  处方:当归15克,川芎6克,熟地12克,川牛膝15克,郁金15克,栀子9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醋香附12克,炒川楝子12克,蒲黄12克(包煎),醋五灵脂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日一剂,水煎服。

  服5剂后,痛经明显减轻,经净后,去蒲黄、川楝子,加白术、党参,以益气养血,日一剂,水煎服。持续治疗3个月,痛经消失。复查B超示左附件巧囊消失。

  病案2

  患者女,30岁,已婚,孕0产0,自15岁初潮起即月经不规律,色暗红,量多,8~10天左右方净,伴腹痛,且渐渐加重,已婚5年,一直未孕,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纳呆,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后穹隆可触及数个痛性结节,双附件未扪及包块。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发性不孕。中医诊断: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不孕症。证属气虚血瘀型。

  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气虚无力行血,血行迟滞,久则成血瘀,瘀阻胞宫胞脉,使新血不得归经故月经失调,瘀阻冲任使两精不得相合故致不孕。拟予益气养血,化瘀消癥。方用益气活血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丹参9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日一剂,水煎服。

  服10剂后,痛经明显减轻,并在月经来潮时去三棱、莪术,加蒲黄、五灵脂、莲房炭、侧柏炭等化瘀止血之品,服5剂,月经基本干净,量也明显减少。上方继服,连用6个月后,患者受孕。

  病案3

  患者女,26岁,已婚,孕1产1,既往月经4~7/28天,色量可,无其他伴随症状。近5年来经行下腹冷痛,喜温喜按,色黯,量可,有少量血块,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紧。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宫颈光滑,子宫后位,活动欠佳,后穹隆可触及3个痛性结节,双附件未扪及包块。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

  寒性凝滞主收引,寒邪与血相搏,血为寒凝,运行不畅,冲任阻滞,凝滞胞宫致病。拟予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用温经止痛汤。

  处方:当归12克,川芎6克,川牛膝15克,肉桂6克,炮姜6克,附子3克,醋延胡索15克,乌药15克,炒芥子15克,蒲黄炭12克(包煎),醋五灵脂12克,醋没药15克,赤芍15克,制吴茱萸3克,炙甘草6克。

  连服5剂,痛经明显减轻。持续3个月,痛经消失,停药半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