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猝死源于心脑血管疾病

2015-08-28  4348  来源:新浪博客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非暴力性、未能预料的瞬间自然死亡。今年4月21日,深圳市急救中心公布深圳11天内有14人猝死。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0万,中青年的比例逐年升高。记者从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了解到,深圳猝死的人群多为30—50岁,但是近年来年轻人猝死的比例增多。广东省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深圳市健康教育讲师团资深专家、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董卫欣指出,猝死人群中90%以上源于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不当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喝酒、精神压力大等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预防猝死,首要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脏病患者猝死率比普通人高4倍

猝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事实上,猝死每天都在发生,不仅老人,青壮年、儿童的猝死也屡屡发生。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猝死在各种原因的总死亡中占20%,是排在肿瘤死亡(占23%)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猝死时有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董卫欣指出,猝死的人群90%自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中青年猝死以心脏疾病为主,在成年男性猝死的发生个案中,最常见的为冠心病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再者为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暴饮暴食、酗酒、过度疲劳等导致胰腺炎而猝死。

心脏病人群的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各种心脏病都可能发生心脏猝死。据介绍,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尸检证实90%的心脏猝死病人有冠心病,而50%以上的心脏猝死病人在猝死发生前没有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心衰病人也容易猝死,大约50%的心衰病人的死亡形式为猝死。肥厚型心肌病是35岁以下发生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年轻或儿童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如果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晕厥,其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很高。

虽然猝死中七八成是心源性猝死的,但脑源性猝死也不可小觑。全世界每21秒钟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群大,因脑血管疾病引发猝死的人也就多。脑源性猝死的发生原因,包括突然脑的大血管破裂、脑膜出血、脑动脉夹层破裂、大面积的脑血栓、脑血管病后吞咽变差而窒息或病后引发的癫痫抽搐死亡。

深圳猝死人群多为30—50岁

董卫欣说,引发猝死的有不可改变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和家族史,一般而言,35—60岁的中老年人容易猝死,而且男性比女性多。在深圳,猝死人群多在30—50岁间,尤其是近年来猝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深圳市急救中心4月21日通报猝死的14人中,6名死者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8名死者为40岁至60岁的中年人,年龄最小的才22岁。

是什么原因导致猝死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呢?“是现代年轻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即‘四高’饮食,加上缺乏运动、超重肥胖、吸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A型性格、精神压力大等可改变的因素诱发的结果。”董卫欣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疾病多是营养不良,而进入21世纪,大部分人的病是营养过剩,“典型的表现是四高饮食,高糖、高脂肪、高盐,最终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四高’的出现,而正是‘四高’人群最多超重肥胖,最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也最容易猝死。”

此外,A型性格的人也最容易猝死。“A型性格的特征就是性格急、竞争意识强、爱发脾气、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董卫欣说,这样的人喜欢发脾气,“回家就向老婆、老公发脾气,甚至向小狗、小猫等宠物发脾气,也爱与人争强好胜,这就是A型性格,这样的人都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董卫欣介绍,在其抢救的猝死病人中,有一名17岁的小姑娘,是酒店的服务员,在工作中与人吵架吵了2个小时,导致出现脑出血猝死,这就是典型的因性格和压力大所诱发的。

“压力越大,猝死的几率也就越大。”董卫欣说,现在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中年、青年人,在工作的时候,要晋升、加薪,“生活中,房价很高,房租很贵。大部分人现在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容易得病,要看病很难,看病的费用又相对比较高。生活开资非常大,整个人都背负着几座压力大山。”压力大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出现,“安全管理者、医生、IT行业人士、警察、出租车司机、教师等都是压力大的人群,这些人群猝死的几率比普通人群要高。”

压力大,很多人就靠吸烟饮酒来解压,从而养成了抽烟酗酒的不良生活习惯,然而抽烟喝酒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影响,“抽烟喝酒会导致关脉痉挛,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而过度紧张疲劳、剧烈的情绪波动、熬夜等都有可能诱发猝死。

早上6—10时是猝死高发期

天气的变化也会诱发猝死。“在深圳,一年四季中,冬季春季是猝死的高发期;一日中,早上6—10时是高发期;一周中,星期天容易发生猝死。”董卫欣说,一般而言,气候变冷的时候,血管突然收缩,心血管病人就会增多,最容易发生猝死,“我们医院也是在冬季和春季的时候,病人就会骤增,医院都住满了心血管病人。”

每日早上的6—10时也是猝死高峰。董卫欣说:“夜间睡眠时,肌体相对缺血,血液黏稠,流速减慢,血小板易聚集,从而形成血栓。清晨醒后,人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血管收缩以及早晨人的血压偏高,这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作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他建议这个时间段最好不要运动。按人体生物钟节律,下午4至6时,人体心功能和微循环处于最佳状态,此时运动最安全。

星期天也会猝死高发?董卫欣介绍,星期天是休息日,人们生活节奏会有所改变,“对老人家来说,平日规律的生活可能被孩子孙儿的回家而打乱,容易导致神经兴奋,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加快,容易发生猝死”。

不要错过抢救黄金6分钟

董卫欣说,猝死从发病到死亡一般不超过24个小时。因此,一旦发现身边有人猝死,应立即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发现得越早,心肺复苏术开始的时间越早,存活率就越高。”董卫欣说,出现猝死症状的病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发生3秒钟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20秒钟后,就会出现意识丧失。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进入脑死亡阶段。因此,一般猝死病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至6分钟内,“如果在6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病人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超过8分钟基本上没有希望了”。

一旦遭遇猝死,家人或者身边的人往往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第一反应多是打电话给120。事实上,这种方式反而会延误病人的抢救,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是救治猝死的一大误区。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要赶往医院,而应立即就地开展抢救。快速解开病人的上衣,用拳头对准心脏击打1—2下,心跳可能因此而恢复。如果拳击数次无效,应立即改为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实施急救的同时,旁边的人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向医院求援,以进一步除颤和高级心肺复苏治疗。

事实上,在猝死症状出现的时候,心脑血管疾病早已经出现。“大部分病人在心脏性猝死前数日、甚至数月就有征兆,即胸闷、胸痛、憋气、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董卫欣说,一旦出现这些先兆,应及早到正规医院心血管病内科或者神经内科就诊。“当心脏出现不舒服,或者出现头晕、头疼等脑中风的症状时,最理想的就是6个小时之内去医院检查和治疗,6个小时内若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就可以防止悲剧的发生。”董卫欣说。

每年都要全面体检心脏

猝死是可以预防的吗?在很多人看来,猝死来去突然,防不胜防。不过,董卫欣指出,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要预防猝死,首要的就是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数猝死的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董卫欣说,“死于自己缺乏保健知识,只要提高自己的健康智商,让自己拥有保健知识,自己就是最好的医生,就能远离心脑血管疾病,远离猝死。”

他指出,预防猝死的核心就是要有严格自律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起居有常,严格控制“四高”,远离烟酒,主动喝水,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而最重要的每年要对心脏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所谓全面的体检包括拍心肺胸片、做心电图、做心脏彩超、抽血检验心脏内部情况,而有条件的还可以做冠状动脉造影。“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一些具有发生心脏猝死潜在危险的患者,可通过心脏全面体检发现。”董卫欣还建议,45岁以下的人一年做一次,超过45岁的人一年最好做两次心脏体检。

此外,还要养成及时就医的习惯,尤其在冬季,当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去就医。而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最好随身携带急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一旦发病,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立即嚼服阿司匹林片,可以及时自救。”

猝死前身体会发出哪些征兆?

健康贴士

董卫欣说,猝死难防,但有些人猝死前,身体会出现一些征兆,提醒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了。这些包括心脏征兆和脑部信号。

心脏:

1、心前区出现闷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2、心悸,也就是心脏跳很快;

3、气短、呼吸困难;

4、四肢浮肿。

脑部:

1、头晕、头痛;

2、激烈呕吐;

3、半身麻木;

4、流口水;

5、肢体瘫痪、手脚没力气。

向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