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常用的利水除湿的偏方

2015-12-30  4320  来源:网络 

利水除湿类药物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促进水量排出,以及治疗水湿证候为主要作用,所谓水湿证候,主要包括小便不利、水肿、淋症、腹水、痰饮、湿温、黄疽、湿疮、带下等病症。

①车前草

车前草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和平车前的全草,内含车前甙,桃叶珊瑚甙及车前果胶等。药理试验证明:车前草煎剂有调节胃分泌的功能;有使气管内分泌增加而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对致病性皮肤真菌及某些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肝明日,利水通淋,止咳化痰,适用于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咳嗽多痰、暑湿泻痢、湿痹等。

用量:一般3—9克。

②石韦

石韦为水龙骨科植物石韦和庐山石韦或有柄石韦的叶片;内含黄酮类化合物;石韦全草,尚含皂甙,蒽醌类,鞣质等;石丰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有利尿和消肿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用石韦叶水煎服或用开水冲泡,代茶频饮,对治疗急、慢性肾炎及肾盂肾炎有显著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甘,功能利水通淋,清泄肺热,适用于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痢疾等。

用量:6—9克。

③金钱草

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四种大金钱草)的全草,内含酚性成分,甾醇、黄酮类,氨基酸,胆碱钾盐及挥发油等;药理试验证明,金钱草有利胆作用,同时使胆道括约肌松弛,易于胆管内泥沙状结石排出,胆管阻塞和疼痛减轻,黄疽消退;金钱草还有利尿和治疗尿道结石的功效;此外,金钱草有使冠状动脉、脑和股动脉以及肾血流量增加的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加之金钱草能增加肝、胆汁的分泌,从而加速胆固醇的排泄,所以金钱草对治疗冠心病及脑血管硬化症应是颇具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平、味微咸,功能清热利尿,清肿解毒,适用于湿热黄疸、水肿、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反胃噎膈、水肿膨胀等症。

用量:一般为30克左右。

④泽泻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含多种二萜类成分,包括两种泽泻醇,两种乙酸泽泻醇酯和表泽泻醇,还含挥发油、少量生物碱、胆碱、卵磷脂等;药理试验证明,泽泻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和轻度的降压作用;有明显降低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抗脂肪肝作用和明显的利尿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利水,渗湿,泻热,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诸症。

用量:6—-9克;但阴虚无湿热者忌用。

⑤茯苓

茯苓为多乳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合卜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乙酰茯苓酰;麦角甾醇,胆碱,卵磷脂等;能改善神经、消化、循环、呼吸等功能,且能降血脂,抗肿瘤,在治疗神经衰弱、失眠以及消化不良、脾虚泄泻等方面确有疗效。

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淡,功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食少便清,心悸失眠等症。《神农本草经》载:“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唐代药王孙思邈也说:“茯苓久服百日百病除”。宋代苏东坡对茯苓的保健益寿价值甚为推崇,专门写了《茯苓赋》。

用量:一般为9—12克,但阴虚津液枯乏者不宜用。

⑥茵陈

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幼嫩茎叶,内含挥发油,绿原酸,咖啡酸,多种菌陈色原酮及多种黄酮类,尤其是具有利胆作用的6。7一二甲氧基香豆素;药理试验证明:茵陈有明显的促进胆汁分泌和排胆作用,以及保护肝脏的作用;有增强心肌收缩的能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和显著降低血压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还有明显的解热。平喘和利尿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辛,功能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适用于湿热黄疸、肝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症。

用量:一般为9—15克;病重者可用24畸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