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警惕中老年人性格突变

2016-01-02  3268  来源:《中老年健康长寿1000问(周文博)》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个人神经类型特征和生活环境的共同产物,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的性格也随之嬗变的。其特点是性格从外倾逐步向于内倾,主要转向于被动,防御功能更多,求稳怕乱,变得被动随和了,常从内心进行思考,性格变得更为内向。

心理学研究还着重指出两点:一是性格类型不变、独立型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仍具独立性、自信和果断等特征;顺从型的人到老年也是被动地、闲散地过日子。二是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然而,疾病引起的性格改变,往往带有突然性,一般说来,老人由于对疾病的感受性降低,往往自己察觉不到,而周围的人,特别是亲人,觉察并不难。但是,由于人们对社会、心理、医学,特别是对疾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足,所以对性格的改变多从社会挫折方面去归因,忽略了疾病归因。

导致性格改变的疾病有哪些?根据临床报告,可引起性格改变的疾病很多,主要有嗜铬细胞瘤、糖尿病、甲亢、肝纤维化等严重肝病,一些免疫缺乏性疾病、抑郁症和躁狂症等精神性疾病,以及性欲减退等性功能障碍疾病等。

所以,在生活中,面对亲属的性格突变,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一方面,保持高度警惕,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看医生,查清病情,遵医嘱积极治疗;另一方面,应持同情理解态度,多加体谅,千万不可针锋相对地与之顶撞,以免加剧病情。

而患者本人,一方面要加强修养,学会自我控制。另一方面,切忌讳疾忌医,要积极诊治。

专家点语:人的身心是有机的统一体,一个人患上某种疾病,生理的异常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异常反应,及时发现这些异常反应,才不至于延误病情,耽误疾病的早期治疗。

来源:《中老年健康长寿1000问(周文博)》